、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桓公自贯泽、阳现会后,所以不复举小国者,从一法之后,小国言从令行,大国唯曹、许以上乃会。咸,音咸。不复,扶又反,下同。)
秋,九月,大雩。(曲阳现会不恤民,复会于咸,城缘陵,烦扰之应。)
[疏]注“由阳”至“之应”解云:谓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稀笔恰
冬,公子友如齐。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孰城之?(诸侯不序,故问谁城。)
[疏]注“诸侯”至“谁城”解云: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传云“孰城之”彼注云“据内城不月,故问之”然彼经书月,故得此解,此经不月,传云“孰城之”漫道诸侯无所指据,缘陵之号由来未有,故怪而问之。
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以下皆狄徐也。言胁者,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恐,丘勇反。曷,火葛反。)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解云:即下十五年冬“楚人败徐于娄林”注云“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云“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对事连,可以起同恶,莒在下不得狄,故复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为莒狄之尔是也。
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辄发传者,与城卫同义。言诸侯者,时桓公德衰,待诸侯然后乃能存之。外城不月者,文言诸侯,非内城明矣。为桓,于伪反,下“为桓”“为天下”并注“臣为”同。)
[疏]注“外城”至“明矣”解云:正以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属,是内城不月。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属是也。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诸侯,非内城可知,故省文。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盖以城天子与内同。
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于防,使曾阝子来朝。曾阝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据使者臣为君衔命文也。)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已也。(使来请娶巳以为夫人,下书归是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