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斑白的发梢上,为这位年迈的学者平添了几分温暖的光辉。蔡邕的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对女儿教育理念的认同与自豪,更是对金窦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文姬啊,你总能以独到的见解,将复杂的世事化繁为简,找到最适宜的路径。”蔡邕缓缓开口,声音里满是慈爱与欣慰,“数学之严谨,能使人思维缜密,不偏不倚;其逻辑之美,又可启迪民智,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你此举,实为我蔡家之幸,更是国家之福。”
他轻轻抚摸着案头的古籍,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治国安邦,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所能及。需有识之士,以广博之学识,兼收并蓄,方能开创盛世。你引导金窦,让他在数学与儒学之间架起桥梁,正是希望他能成为这样的栋梁之才,既能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又能运用数学的理性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蔡邕的目光渐渐深远,仿佛穿透了时空的界限,看到了金窦未来可能达到的成就。“金窦这孩子,心性纯良,聪慧过人,有你这样的师长在侧,我甚感安心。愿他能不负所望,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能心怀天下,以所学造福苍生。”
说到这里,蔡邕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一种超脱于个人得失之外的,对后辈成长的喜悦与期待。他知道,自己虽已至暮年,但通过女儿和这些年轻一辈的努力,蔡家的精神与智慧将得以延续,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光发热。
蔡文姬欲言又止,还是忍不住说道:“阿翁,这孩子不喜儒学,自从修复《周易》残卷以来,他就一门心思想要数学领域走得更远。”
没想到,蔡邕不怒反喜,变得更加高兴道:“好事!大好事!”
“我早就跟你说过,权势皆是浮云,唯有学问才能永世流传。”
“若是窦儿能以数学名垂千古,难道不比做一任皇帝更好吗?”
蔡文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被深深的欣慰所取代。她深知父亲蔡邕一生淡泊名利,对学问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与追求,如今见他对孙儿的选择如此开明与支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轻抚着窦儿的头,温柔地笑道:“阿翁说得对,学问无界,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留下不朽的贡献,那才是真正的荣耀。”
金窦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向往的光芒,他虽年幼,但已能感受到祖辈们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他紧紧握住手中的算筹,仿佛那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坚定地说:“外祖父、母亲,我定会努力学习,不仅修复更多的古籍,更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