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唐朝的士人深知藩镇危害,以柳宗元的《封建论》为代表,批判了封建制,赞扬了郡县制。
但宋朝时,朱熹则认为地方太弱,遇到外敌入侵时,地方失去反抗能力,一旦中央瓦解,就容易一起完蛋。
朱熹的预言在宋朝与明朝都得到验证,两度亡天下。
所以明清之际,再度掀起【封建】与【郡县】的争论。
当然是不是【郡县制】的完善导致亡天下,有待于商榷,只是那时的士人是这样看的而已。
天命王朝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制,不是完整的郡县制,有点像汉朝【封建】与【郡县】并立的局面。
有官僚,有封王,有军事贵族等等。
面对地方豪强林立的局面,白夜自然主张削弱封建,提升郡县,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更接近柳宗元的《封建论》。
目前士林的主要观念是封建制坏,郡县制好。
这样一来的话,科举官能分到资源也会更多。
楚无疆熟读史书,他看懂了白夜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朱熹之问。
天命王朝面临邪魔入侵的压力,若地方削弱太过,一旦人族邪魔大战,就只能靠中央了。
中央一瓦解,那就彻底完蛋了。
白夜无愧于龙门子弟,他补充道:
“侯爷,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法子。”
“地方做大要削,中央失控要管,总会有一个平衡点。”
“科举选拔文官,会造成力量失衡,那在考核上,就该尽量扩大考核范围,不使一家做大。”
“臣下并非儒门子弟,传承自纵横家的道统,不使儒门专美于前。”
“圣人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之。”
楚无疆颔首点头。
【这黑晨思路还挺清晰的,是个实用主义者。】
【有这样本事的人,不太像是间谍。】
正如楚无疆的前世,科举制度自然是伟大的发明,比起选拔考试来说,依靠血统传承官员,明显更加糟糕。
但科举制度发展后,只靠经书来衡量能力,于是又产生新的问题。
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方案,楚无疆也不可能一次性跨越社会的发展阶段。
路要一步步地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楚无疆这才露出笑容道:
“黑晨先生言之有理。”
“只是帝室虽衰,天命未改,不可与争锋。”
“楚家世受国恩,当待天命变化。”
白夜明白自己过关了,他露出惊喜的笑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