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王崇古点了点头:“所以我以为,皇帝和内阁,应该只是想着眼于土蛮汗,并非像你们先前所说,想骗我入京,对我不利。”
杨博替王崇古忧心道:“这些话,学甫怎么不跟皇帝说?”
“学甫没有献策,就怕被皇帝误会啊。”
献策好不好使且不说,但封疆大吏入京,不陈述一番地方情事,针砭时弊,很难不让皇帝怀疑这是态度问题。
这是老前辈的经验教训。
王崇古失笑:“虞坡公多虑了,陛下让我将宣大见闻,整理成奏疏呈上。”
杨博这才放心颔首。
正在这时,管家进来,走到杨博身边,耳语了一番才退下。
杨博颔首,挥退管家,对王崇古笑道:“尧封跟君采也到了,咱们先去会馆宴堂吧。”
尧封跟君采是霍冀和石茂华的字。
霍冀是根正苗红的晋人,石茂华虽然是山东人,但祖籍山西,又久在杨博手下做事,与霍冀也有姻亲关系,自然算是晋党中人。
这就是晋党宴会了。
大臣私下设宴相聚,多少不合制度。
但杨博口中的会馆,乃是全晋会馆,本身就是给山西的士子、官员寄宿饮食的地方。
如今一票山西人恰好去会馆吃喝,顺便给王崇古接风洗尘,还真算是合情合理。
杨博起身了,王崇古跟张四维也起身跟上。
会馆就在杨博府邸旁边,之间也就隔了一堵墙。
甚至于,杨博作为党魁,有一半时间都住在会馆。
也是如今要致仕,这才把位置腾了出来。
三人刚走出来,霍冀跟石茂华便迎了上来。
“杨阁老、王尚书、张尚书。”石茂华位份最低,礼数也最周全。
霍冀只是略微拱手,朝杨博行了一礼。
杨博坦然受下后,才回礼道:“尧封、君采不必多礼。”一旁的张四维跟王崇古也拱手:“霍都御史、石侍郎。”
五人一路寒暄,穿厅过巷子。
石茂华最是殷勤,一路上活跃气氛。
杨博作为魁首,自然明白其所求,不咸不淡道:“此前兵部尚书缺位、侍郎肺疾,这些时日,倒是辛苦君采了。”
略微点了一句石茂华的功劳,后面的话就留给别人接了。
王崇古闻弦知意。
昨日廷议后,协理京营戎政的位置,已经成了众皆瞩目的焦点。
对于很多朝臣而言,京营最好是攥在兵部手中。
譬如当初的赵贞吉,霍冀,提议撤除京营总督,让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