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呢!
一个劳动力四百八十斤粮食,一家五口才多少!
人不吃了都给猪吃,人都去喝西北风?
上头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要是不喂粮食呢?”老曹忽然想到另外一种可能,孙建平笑了笑,“猪又不是神仙,能靠着一口仙气吊着。”
擦!
老曹苦笑一声,这小子!
说话越来越赶劲了!
“睡觉,明天再唠吧!”
老曹郁闷打了个哈欠,寻思着等建平结婚搬到那院了,是不是就得把玉芬接回来住了?
好几天不见了还怪想的……
不正经的小老头大半夜想媳妇呢!
第二天孙建平赶上马车,拉上二马架“三巨头”,浩浩荡荡奔赴公社!
离得老远就能看到供销社那金光闪闪的屋顶,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杜尔基公社的地标性建筑物,谁来了都忍不住上跟前走一走看一看,欣赏一下老唐头和郝木匠的杰作。
林县长也站在供销社门口,双臂抱在胸前,欣赏这一农村老艺人独具匠心的作品。
“来了?”
他一扭头,看到老曹他们坐着马车来了,笑着招招手。
“吁……”
孙建平勒住缰绳,下了马车,和林县长握握手,“县长您瞅啥呢?”
“没事,我就是随便看看,我听供销社的人说,这个房顶是你换的?”
孙建平憨憨一笑,林县长满意点头,“整得挺像样,走吧,去公社,不少人都到了。”
林县长打量着这个小小的公社,大兴安岭东麓的山丘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仍然残留着许多渔猎与畜牧文化的残余,单说这个很公社名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曹叔,公社以前就是叫这个名字吗?”林县长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散给众人,问道。
“我听老辈说,他们闯关东过来的时候就有这么地方了,当时放垦局在这有个点,有两家饭馆,一个私塾,一个大车店,再就是杂货铺、大烟馆、宝局啥的,来往过路的都叫这‘三道拐’,后来从西边来了个喇嘛,在这修了个喇嘛庙……”
“是这么回事,那‘杜尔基’又是啥意思呢?”
老曹挠头,“好像是蒙语吧,具体啥意思咱也不知道。”
“建平呢,你也不知道这个么?”
“我好像听草原人说过,杜尔基是藏语,翻译成汉语就是‘金刚经’的意思。”
“那这就对了,看吧,这么大点的一个小地方,名字也有如此深意,所以么,咱们做工作,也不能总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