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思宜皱了皱眉,“可这些稻都是野生的,不知多少年才长了这么几株,足见海边并不适宜水稻生长。而且历朝历代,从未有记载海边能种稻,若阿岩打算在此事上耗费心力,无异于万中取一的机会,我认为不值得。”
程岩知道庄思宜说的在理,若非他能知后世,即便发现了海边长了稻子,顶多就图一个新奇,绝不会想要做什么。但宅男的记忆告诉他,华夏民族并非第一个培育海水稻的民族,早在很多年前,某些近海的外邦就已经培育出耐盐品种的水稻。
如果,他能得到外邦的培育方法,此事未必不可为。
一旦海水稻能够成功种植,受益的绝非一村一县,也绝非十年百年,而是整个民族的千秋万代!
但宅男对海水稻了解得太少了,程岩也不知道所谓的外邦究竟是指哪些国家?他此时不好跟庄思宜说太多,打算回去后查一查相关典籍杂书,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因此,程岩道:“我只是想着,可以找些对此有兴趣、也有经验的农夫来试种,三五年不成,那就十年二十年,只要他们还愿意种,衙门就予以支持,多试一试,或许哪天就成功了呢?这件事又不用我们费什么心思,无非是存一个念想罢了。”
庄思宜听程岩的意思只是种着玩,便笑道:“阿岩高兴就好。”
但等回了府城,庄思宜才发觉自己可能理解有误,因为程岩每日埋首书海,竟拿出了当年科举的劲头来查找关于培育海水稻的记载。
庄思宜几次明示暗示,程岩都振振有词,“国丧期间既不能玩乐,也不易有大动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不如给自己找点儿事做。”
庄思宜劝不过程岩,想想最近也确实挺闲,索性随他了。
转眼又是过了大半月,曲州终于添了几分凉寒之意。
这日,程岩正在书房翻看庄棋寻回来的几本杂书。
其实从百川村回来后,程岩看过的书足有上百本之多,但除了某些杂书上记载了哪年哪月某地海边长了稻谷外,其余什么都没查到。
但至少说明了海水稻的生长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以往的发现都未曾引起人们注意罢了。
程岩喝了口茶,耐心翻看,他手中的书是前朝某位书生所写的游记,可惜文辞普通,读起来十分枯燥。
不过,这位书生曾跟着一艘海船出过海,也到过外邦,因此程岩读得格外认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