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林昭一头雾水。
“……没。”
真相如此残忍,他又怎么好拆穿呢?阮小南再次为自己的慈悲感动——就让他的舍友继续开心在梦里吧。
庄思宜也上前来,拍了拍林昭的肩,赞许道:“不错。”
程岩也不禁为林昭竖起大拇指,对方虽中榜无望,但并没有因为一时失意而困扰,反倒振作起来继续坚持,实在令人敬佩!
怀着敬意,程岩再次赶赴考场。
第二场考论一道,诏诰表一道,判语五条,以及一首五言八韵诗。
其中“论”一题虽说也是出自四书五经,但无需用八股文作答,自由发挥即可;而“诏诰表”则分为诏、诰和表三种公文行事,写的时候都需要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口吻;至于“判语”,重点就是考你对律法的熟悉了。
比起第一场,这场明显考得更杂,不过考生们的心情大多很放松。
程岩就更没压力了,“论”且不提,他前生既待过翰林院又做过县令,对于诏诰表和判词简直信手拈来,就算文辞上差一些,但格式、内涵、条理、逻辑上绝不会出错。
唯一有一点点难度的,也就是那道五言八韵诗了,谁叫他作诗苦手呢?
今次的诗题乃是从《管子》中摘取,即“一树百获”。
这一题题面是说“树谷”,但题情却是“树人”。程岩给自己留了大把时间来琢磨,终于勉强凑出一首。
第二场考完,程岩感觉还行,其余几位舍友似乎考得也不错。
但为了照顾林昭,程岩等人也没敢谈太细致。何况一连六天考下来,任谁都有些精神不济,就连他们再次遇上了张怀野一行,双方也只以眼神交战了片刻,便都有气无力地收回了视线。
几人回到客栈洗了个澡,好生歇息了一夜,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贡院,参加最后一场考试。
第三场说来简单,只有五道策问。
策问要么问经史,要么问时务,且答策时不许用华丽或生涩的辞藻,更不许引用谬误、胡编乱造。
当然了,如果你有本事将论据编得合情合理像真事儿,考官又看不出来,那也算你本事。
曾有一位考生就在策论中公然杜撰圣人典故,把考官都给忽悠了。这位考官本也是饱学之辈,但见考生答得太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还当那典故出自什么冷门的古籍,因此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