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黄某有个不情之请,希望黎兄给这幅画题诗,如何?”
黎锦观这幅菊花图,三尺(100cm长55cm宽)大小,黄一龄竖着画,左侧偏上留有大片留白,正是给画者留空提名的地方。
他也不推辞,有了之前求医那件事,五人的关系被突然拉近,再推辞的话就显地十分客气了。
于是黎锦拿过毛笔,站定,用笔尖着墨,这样写出来的字会小巧精致一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黄一龄这画本来就小,可这里又没有更小的毛笔,只能用平常的毛笔来题诗。
黎锦这个动作,就让人对他的心里评价更高。能看出这人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真的见识广,肚子里有墨水。
黎锦把自己刚作的那首诗题上去,他如今已经把每个笔画都练出了风骨,一手柳体更是十分端正。
与黄一龄所画菊花的高洁相得益彰,颇有画龙点睛之效,让整幅画的质量都更上一层。
黄一龄拍手叫好:“黎兄的字个个都有风骨,像极了黎兄本人。”
他把画收起来,说,“这幅画我可要挂在卧室,每日三省吾身,练字否,背书否,做错事否!”
周祺笑道:“好你个黄一龄,三省说的是再三反省,你这是偷换概念。”
黄一龄跟他辩论已经成了习惯,说:“我自然晓得,但我就是要用黎兄的字来刺激我每日勤加练字。”
黎锦看到黄一龄的落款,其实他的字也写得很好,毕竟从小就被黄秀才带在身边,这么多年来,写不好才出怪事。
但可能因为黄一龄把更多的时间都用来学书画,所以他写字的时候不由得带了一点书画的气韵在内,每个字都颇为圆润。
这样的字固然好看,也跟书画很搭。
但却不是科举考试所要求的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