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现在北京的房价真不便宜,你知道多少钱一平?”陈晓春收回目光,瞧着秦东。
“多少钱?”
“前天市场报报道,每平米1600到1900,买两居室,少说也要六万多元……”
这篇报道很是有名,题目秦东依稀记得,《房价猛涨,百姓望楼兴叹,势在必空,国家正拟法规》。
“……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五十元,已是最高极限,需一百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四合院啊,那得多大的面积,”公交车靠站了,两人都紧了紧脖子围巾,下了车,“秦东,人家可是要二十万!”
二十万,陈晓春想也不敢想的,以他的工资,需要再活一百年!
两人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坐标80年代的北京,遍地的筒子楼、四合院,此时,北京市民还不太流行租房子,也不太流行买房,解决住房问题,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那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
看着两人大妈竹子小推车推着冬储的大白菜儿,走进胡同里,家家户户都飘出炒白菜的味道。
胡同里不是很干净,有人正骑着三轮车搬家,里面是彩电,瓶瓶罐罐,还有七十年代的三大件也都被请了出来,“劳驾您内,给俩钱儿,您拿走。”
听着地道的京片子,秦东很是感慨,胡同与他而言,是一种静谧的时光。
特别是在冬日,用手轻轻滑过胡同口那棵干枯的老树,手心传来粗糙的触感,让岁月的痕迹从指缝间划过,就会觉得好像看到历史的书卷缓缓打开。
“他的院子是只有他一家还是几家合住?”秦东问道。
作为老北京人最常见的住宅样式,最初,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四合院里渐渐拥挤起来,很多四合院都是多户合住,而且这些人家多为贫困人家,这样的四合院就被称为“大杂院”了。
“就他一家,我打听清楚了,没有麻烦。”陈晓春顺着街边的大门望进去,一处四合院里,自行车,随意搭建的临时建筑,大白菜,晾晒的衣服,还不断飘来洗衣粉、煤烟味……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com 换源app】
有老人正往炉子周边抹着泥巴,两个孩子在两堆大白菜间打纸牌,谁把谁的用手扇过来谁就赢!
“前门我姨家的二妞,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