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同虽意兴阑珊,也无可奈何。
林庶灵让两位好友先走,他穿过花园,来到春华园赴约。
春华,秋实。
先有春华园,后有秋实学堂。
先生甘冒寒霜,充当一季绿叶,以此铺垫,孕育累累硕果。只可惜外边满树梨花未谢,开得是绚丽无比,可距离结果时节,又往后拖延些时日。
“外面站着的可是庶灵,直接进来吧!”
林庶灵正欲敲门,门里头传来范先生的声音,他整理好衣衫,推开‘梨花斋’牌匾下的木门进入书房。
林庶灵进来时,范先生正靠在椅上闭目沉思。
“他讲完了?”
“意犹未尽,但时辰到了,只好作罢。”林庶灵恭敬回道,取出背后包裹中携带的几本书册,工整放到书桌上。
这是两年前学堂停业,林庶灵离开明州返回荆湖镇老家前夕,范先生借给他的两本书籍。这两本书,一本名为《海国图志》,一本名为《校邠庐抗议》,在新思潮中备受推崇。
范先生徐徐睁开双眼,见到林庶灵还书,笑道:“现在已是北周政府当权,新思潮将通行天下,这些书籍日后会传遍大街小巷,不再是孤本了,你自个留着吧。”
“亦是先生之物,学生应当奉还。”
范先生不再和学生计较,转而回到正题上:“熟读以后,有何感悟?”
这算是校考,先生在考学生的功课,停学两年来是否懈怠。
林庶灵在乡下两年,闲来无事时,两本书从未离手,翻来覆去不知道看来多少遍,要说感悟,初看时感慨良多,再看又深有体会,待等他回到明州城,见到华新民和陈书同两人,一番交谈过后,再回头细细琢磨书中记载,便觉得索然无味。
“先贤学究天人,料事如神,书上所言如新民书同二人转述相似,可要论感悟,学生愚钝,未曾深想。”
“哈哈……”范先生一声长笑,朗声说道:“这便是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大周到西洋诸国又何止万里,华新民和陈书同行万里路归来,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自当胜过当年埋头苦读的先贤。”
林庶灵没有理解先生这句里的意思,他明明记得在陈书同讲起西洋事迹时,先生摇头叹气,独自离去。这说明先生也不喜华、陈两人在海外学来的新潮思想。
《海国图志》、《校邠庐抗议》两本书里多次提及,周人学习西学,要以周礼为本,以西学为辅,在林庶灵看来华、陈二人有点本末倒置。
他试探性问道:“先生是赞同?”
“年轻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