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多受征召入仕, 剩下机会多,因此多有十几岁的世家子早早下场。
一旦要做官,商贾之事, 就做不得了。
鼎都郊外的布庄本是皇家庄园,虽然收入归阿四,但名头上尚且不是阿四的私产。但阿四在龙尾县新买下布庄就不同了, 布庄经营本是商贾事,在职的朝廷命官连进入东西市都是不被允许的, 更不能行商。
这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官员亲身下场以权与百姓争利,也是早些年诸多平民商贩能崛起成为富商巨贾的原因之一。
正所谓人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随着大周立国越发长久, 世世代代的官员对于各方面的侵占也是实打实的。商人终究是平民,面对官府总是无力的, 不得不破财消灾。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巨富王家搬离鼎都之前,奉送端王府的王孺人和留在宋王府的王娘子。
她们俩留在鼎都会比回族地过得更好吗?未必。
但是,她们必须留下,因为玉照和姬宴平表达了需求。于是,王家用一双女男换得全家携大半家财平安离开。
如今是王家的当家人还活着,等到王元宝离世,这份产业必定会再次通过王家姊弟流到王府一部分。
就连大周数一数二的巨富王家都下定决心破财归隐,那么大周商人所处的环境已经可以预见,最好的行商时期已经过去,眼下是要看靠山的时候了。
阿四再叹气,她来到龙尾县后只高兴了一天,往后全是叹气的日子。这样下去,等年底回到鼎都,她怕不是得凭空老两岁。
叹完,她问起左右内官:“我记得户部侍郎姚沁家从前是行商坐贾的,生意不小,后来她入仕了,家中产业是归了谁?全是老夫人管理着?这是可行的么?”
在旁辅佐的内官具是太上皇得用的老人,说起前朝事如数家珍,道:“姚侍郎取得功名后受淑太主看重,与淑太主之男王璆定亲,约定婚后生子具为姚家子,姚老夫人感念淑太主恩情,下聘之际将家中铺面地契一概附赠,据说当日金银珠宝无数、锦绣成堆。后来,姚老夫人或许仍旧管理铺面,但这些产业确实是归属公主府了。”
阿四了然,虽然限制官民的律法多如牛毛,但皇室宗亲却是宽松非常的,尤其是姬家好一段时间青黄不接,近两代皇帝对宗亲额外宽容。
“咱们家人也太少了些,是该优容对待。”
阿四将心底对宗亲的怜爱以及对姬家人口的忧虑说出口后,当场受到太上皇嘲笑:“宗亲原本可多得很,后嗣不丰的仅仅是我们这一脉。从我阿翁成帝起,男兄弟便不多,兄弟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