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小憩,鼻尖尽是葡萄甜美的气息。
在时间的催促下,番柿、番椒和向日葵的果实由小变大,从细嫩长到完全成熟,晴嫣犹豫再三还是忍着没有吃,让张天喜将它们全部留种了。
一方面是因为量少吃着不过瘾,另一方面是自从上半年因为玻璃阿玛被御史们联名参奏的事情发生后,晴嫣心里就一直想着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让阿玛尽早离开官场。
宦海沉浮,伴君如伴虎。
因为玻璃的丰厚利润,赫舍里家现在已经成为了众多人眼中的箭靶子,连街道上跑来跑去的几岁小孩子都知道“索相玻璃”。
“索相”的名号由朝堂上传入了民间,赫舍里家已经成为了玻璃的代名词,连埋头种田的庄稼人在地头上闲聊时,谈及最多的也是内城里的太子母族有钱、十分有钱!
索额图先前在赫舍里府邸外摆放玻璃镜子的骚操作,算是彻底将“赫舍里家的玻璃”打出了名号,随后皇家玻璃厂的玻璃一经售卖,就燃爆了整个京城。
大清本土生产出来的玻璃成本低,在品质上甚至比漂洋过海来的洋人玻璃还要更加透明纯净,有眼光的商人们早早地将自己店铺里里外外换上了玻璃窗,看稀奇的老百姓们被吸引入铺子,尽情消费。
走南闯北的行商们,眼光也是极其独到的。每天都派人守在玻璃厂门口,只要一有玻璃就大批量购入,而后小心仔细地用软布包装好运送到南方高价倒卖,江南富人云集,一来一回,赚差价赚的盆满钵满。
家里供有读书人的老百姓也咬咬牙将家里的白纸窗户换掉了一两个,学子们最爱坐在明亮的玻璃窗下看书写字,一首一首赞美玻璃的诗词也跟着传了出来。
即使家境不太好的人家,也会花几文钱去买个玻璃碗、玻璃瓶之类的,放到家里也能当个稀罕摆件。
待户部将玻璃厂一个月的盈利账本送到帝王御案上,丰厚的利润把康熙都吓了一跳,遂决定等到明年要在江南也选址建玻璃厂坊。
花无百日红,事物往往是盛极必衰。
晴嫣心里明白,单靠眼下玻璃的功劳还是不足以帮助赫舍里家挣得一块足够大的免死金牌。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倘若赫舍里家能够为老百姓们填饱肚子出一份力,那才真是天大的功劳,即便未来仍旧不如人意,但有这份功劳在,无论新帝是谁,赫舍里家都是不能动的存在……
正在晴嫣昏昏欲睡,脑子里琢磨着明年该如何忽悠阿玛去种地时,白露的声音突然在耳畔响起。
“小主,快醒醒,裕亲王福晋来咱宫里拜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