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边角整齐的。
塑料膜倒是可以想想办法。毕竟塑料膜的用途很广,不一定非得从废弃的大棚上寻找。
除了预计建大棚的二百亩土地,剩下四百五十亩,用在搭建猪圈、养鸡场等的面积暂时可以忽略不计,就自家现有的这些家畜,撑死也用不上一亩地。剩下的就先继续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等大棚的材料有多余的,在慢慢扩展大棚的面积。
初步规划确定,宁启言花了大半天的时间重新修整一遍灌溉图,就等着水源确定以后,到换购点直接购买材料,进行安装就行了。
相比一直为自家农场忙碌准备的宁启言一家,春耕之后就下山参加政府组织的重建工作的白诚毅他们也没轻松到哪去。
汪洋三个医学院的学生到卫生部报道以后,就被安排到医院后勤,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不少同校的学生。不需要他们动手清理物资,而是把军队找回来的医疗卫生方面的物资分类归档。医疗器械的损坏情况,对应的说明书;药品的种类,保质期等都要一一登记。看似不需要太多体力消耗,但架不住时间紧迫,汪洋他们恨不得直接睡在仓库里。想想整个d市原本有多少家医院、药房、卫生所,可想而知收集回来的东西有多少,而且很多药品的储藏条件很苛刻,发现这种需要特别环境保存的药品后,还要送到实验室检验活性。
而白诚毅、张伟和曲东三人则是和绝大多数应招投入建设的市民一样,每天聚集在各个工地上,用地震之后军队士兵陆陆续续从废墟中收集回来的建筑材料,沿着新兴路两侧建造房屋。
不同于地震前各种朝向、户型的住宅房屋,政府这一次在新城统一建造的住宅区清一色的七层楼,南北朝向。每层四户,每户小两室一厅一卫,居住面积六十平米。
统一的房型,统一的建筑材料。白诚毅三人正好是第一批投入新城建设的人,将近两个月的建设下来,最大的感慨就是,盖房子也能熟能生巧。眼看着越到后期,同样的楼房建设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建成的房屋越来越多,不少人都在猜测,按照现在的速度,今年冬天前,估计就能搬回新城居住。
虽然在苍云山住了两年,大家都适应了山上的生活,但能回到城市,住进供暖、水电完善的楼房里,没人不想早点搬回来。
由于建设的时间紧迫,不管是白诚毅他们,还是汪洋三人都直接住在政府提供的集体宿舍里,虽然同住的人很多,很杂,但距离工作的地点很近,方便每天上下班。而宁启言之前让他们带下来的宁启言家的钥匙,一直在董文安身上。相比其他人,莫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