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只清除坍塌或者损毁严重的楼房,然后原地重建。从整体规划上,宁启言猜测,会从大学城方向向西推进,以路况保存完好的新兴路为主干路,沿路两侧为重建的最初重心,建设市民居住的房屋。
新兴路的西向终点正好是龙山公园,以龙山公园的占地面积,很可能成为第二波重建的重点。
城市重建,就意味着d市市民即将从苍云山迁回新城。这和重生前宁启言经历的一样,只不过差别是,这一次地震后第一年冬季取暖准备充分,d市没有发生人数众多的冻死事件,而且连曾经最艰难的粮食危机也轻描淡写的略过。说是粮食危机,这一次连点水花都没溅起来,更何况宁启言重生前的混乱和绝望的灾荒。
这两点的差别,才导致这一次重建提前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并且幸存的市民众多,足以加快重建的速度。
相比只是大体描述的重建方向,重建的要求才是公告的重点。
以山洞为单位,同一山洞登记在册的所有人为一个家庭,每家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健康男女需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重建工作。
这一个月的期限属于强制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重建工作能够有足够的劳动力投入。
不过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政府针对的是劳动力,而不一定非得本人参加。就好比宁启言一家四口都在要求的年龄范围内,按照政府的规定参加重建,可以是四人同时参加一个月的建设,也可以由一个人连续干满四个月的建设。
毕竟d市的重建,是建立在粮食充足的前提下,若是地里的庄稼没人照料,新城建的再快、再好也没用。
作为d市政府一方,在重建工作的要求上已经是非常人性化,尽可能考虑到市民的正常生活了。
所以宁启言三家聚在一起,主要是合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参加重建。
刘佳和王媛媛今年因为开了苍顶商店,就没有再去大学城过冬,以他们未毕业的学业基础,顶多能跟着正式医生打打下手,学学经验。知识上还有太多东西没学到,不可能转正成为正式医生。所以她们干脆就留在山上,现在也不缺粮食,煤炭的供应量也充足,比在大学城挤宿舍生活要好的多。
也正是因为开了商店,王洋家不仅要留人照顾春播后下种的庄稼,还要保证商店的正常营业,所以他们算来算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汪洋、柯成伟和王志翔三人每人参加两个月的建设,而且他们三人还不能同时下山,只能三人轮流,春播之后,入夏之前这两个月下去两个人,干满两个月以后,回来,换最后一人下山继续参加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