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行兇的很可能是那个孩子?」事情终究演变成她预想中最坏的结果了吗?
「目前我的推测是这样。」邵仕强轻頷首,「这也是我今天找你来的原因。」
「来找你之前,我联络过辖区派出所、社会局以及王少杰学校的辅导室,他们都表示,王少杰身上不曾有现过疑似家暴的伤痕,但王少杰的母亲却长期拒绝外人介入夫妻间的暴力问题。」
「最初社工人员及辅导老师前往访视,或是员警在附近巡逻时,王少杰都曾试图求助,但人到了家门前就会被王太太以各种理由婉拒,导致后来社工和老师再向王少杰问起家中情况,他也拒而不谈。」
「怀之,我记得你的博士论文正好是研究家暴与青少年犯罪的议题,我想请问,在国外有没有青少年因为求助无门,最后伤害甚至是杀害家暴加害者的类似案例?在这些案例之中,预谋犯案的比例高吗?还有,青少年本人未受家暴却犯罪的案例,存在吗?」
顾怀之沉叹,点了点头。
「在我过去研究的案例中,确实有受暴青少年因为公权力或涉回协助不及介入或介入不力而伤害或杀害施暴者的案例,绝大多数案例都是发生在青少年正遭受家庭暴力的当下,多数判决也都以正当防卫或是防卫过当作结,也有一部分的案例是青少年和其他家庭成员同时遭受暴力对待,为了防卫自身及他人而反击。」
「另外有一部分则是趁着施暴者熟睡或是刻意使其酒醉后进行攻击,甚至将其杀害,这部分在比较法上有认为是预谋犯案,但也有少部分法院认为是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
邵仕强进而追问:「所以在你看过的案例中,没有青少年本人未受家暴,单纯为了保护其他受暴者而伤害施暴者的案例吗?」
顾怀之摇头,「在国外的案例中,我目前没看过这类的案件。」
「但我印象中,十几年前台湾似乎发生过类似的案件??」
听他这么一说,顾怀之也有些印象。
十几年前,台北郊区确实发生过一间因家暴而杀害施暴者的重大刑案,当时她刚上大学,有好一阵子新闻上都是相关报导,不少新闻台也为此做了不少家暴案的专题报导。
她还记得那一年刑总期末考,教授刻意将这个案件改编成简易版的考题,那时因为她有将少年犯罪时的年龄及精神状态以及长期受家庭暴力虐待而影响心理认知等争点罗列出来讨论,因此拿到了九十三分的高分。
这样说来,这个案子确实和十几年前的案件有不少雷同之处,虽然是模仿犯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但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