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会不会磕出脑震荡来,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可以让医学生来回答。
石静宜让施巧儿他们挨饿,摸黑,用许许多多的规矩去限制她们的自由,这都是为了增加她们“我付出了”的意识。
她不能让施巧儿她们出钱,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让她们对这里产生依赖感——我为这里吃了这么多苦,它一定是个重要的东西!
更直白一点:斯德哥尔摩。
等到石静宜带施巧儿他们去开荒种地时,更是拒绝了杨玉燕他们帮忙,几个扛着锄头都怕她们砸了脚的弱女子,一步一喘的开荒锄地,叫人在旁边看着都捏一把冷汗。
吃苦受累就是修行,付出劳动后,汗水都是甜的。
施无为感叹:“……要赶不上农时了。”
这茬麦子是赶不上的。
杨玉燕:“没事,她们还种的有菜呢,那个肯定是能吃上的。”
施无为手痒痒,在田边来回绕,还是杨玉蝉把他扯回去的,不然他实在忍不住想过去帮忙。
杨玉燕亲眼看着施巧儿她们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下”,变得健康而开心多了。
第215章 开花
施巧儿等人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他们开始分析施巧儿等人的救助特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政府这些年也不是完全没办事,他们也一直在帮助妓女,很多妇女团体都有帮助妓女的活动,给她们捐钱捐物资,帮她们找工作,给她们提供廉价的租房,等等。
但成果都不太好,大部分的妓女被妇女团体从宪兵队或妓院中带出来以后,过上几年,又几乎都回去继续当妓女了。
那为什么施巧儿她们这一个案例看起来好像已经成功了呢?
杨玉燕每天都去看望施巧儿她们,跟她们聊天。
她就在大会上做报告,说:“我觉得她们已经安定下来了,只要环境不再发生太大的改变,她们很可能会以修女这个身份过一辈子了。”
下面有学生提问:“你认为教堂有什么吸引她们的地方吗?”
杨玉燕说:“我觉得,教堂里最好的是它的环境是封闭的,她们不必再见外人了。”
一直以来,不管是政府还是妇女团体、慈善团体在帮助妓女时,都是帮她们重新走上社会。
杨玉燕:“但歧视一直都有。不管再怎么宣传都没用,社会大众就是会歧视她们。一个歧视的环境是不可能让人安心生活的。”
学校里这个由石静宜统治的教堂跟外面的教堂也有很大不同。它处在学校里,学校本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