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助,不曾有所怨言。国中子民,对得住我国朝社稷,也请王上为百姓思虑啊!”
此时的黎朝诸多臣子,是怎么都没有相通。这位原本勤政爱民,名声极好,颇有明君之风的王上,怎么自邕州一败之后,便越发糊涂了起来?
此前数次战败,折损无数,国力大损,尚且可以说,并非是君王之罪过。
但在穷尽国库、民间财富,花费巨大代价换取和平之后,不去卧薪尝胆,恢复国力,以求一洗前耻,反而去以供奉宗庙的名义遍搜民间,实在是让一众年轻臣子想不明白。
难道向云国割地赔款之后,这位年轻的君王,当真就心气尽丧了?
可你就算斗志磨灭,自此一蹶不振也就罢了。修建宫殿、遍选美女,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嘛。结果呢,你搜集国中财富,去供奉宗庙,这就让一众臣子难以接受了!
怎么,这个时候去求祖宗,等到将来国朝社稷覆灭了,别忘了给你留个好位置?
朝中的年轻臣子不理解,一个个自然是义愤填膺,联合起来,一副你不收回旨意,就要死谏的模样。
而黎朝王上黎卫宁,脸色也难看极了。
此时的黎卫宁,面色铁青,眼中含煞,双拳死死攥紧,坐在王位之上一言不发。
他一向爱惜羽毛,注重维护朝野之间的名望。
黎朝的典签校事官,这么一个好好的特务机构组织,自黎卫宁登基以后这些年,干的最多的活,就是充当黎卫宁的水军,为他传播好名声。
因为黎卫宁知道,在朝中重要力量大半被宗庙那个老不死,死死握在手中之后,他唯一的依仗便是自己这个王上的头衔了。
所以黎卫宁可以在背后充当推手,致使国战战败,也绝对不会想要在这个时候压榨黎朝百姓。
可万万没想到,那个老不死的,竟然在这个时候,要求黎卫宁搜集天材地宝供奉宗庙。
虽说黎卫宁布局许久,暗中也发展了一定势力。但时机尚未到来,是以黎卫宁此时根本不敢翻脸,只能继续低服做小。
“王上,三思啊!”
“请王上收回成命!”
“……”
一众年轻臣子,见到黎卫宁还是没有反应,一个个更是急切地高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