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才知道,屋主不是逃荒跑了的就是这几年里饿死了。
榆中县离兰州很近仅40公里,属于甘肃中部,地形地貌就是甘南石质山区与黄土塬地的分界线,全县一半是石山地区,一半是黄土高塬。
刘改文听当地百姓说,这榆中县本来就是“十年九旱”,而这些年更是大旱,前两、三年到处发生食人之事,当正值甘肃军阀割据,每每互相残杀,击毙士兵,饥民聚而争食,所有牲畜,因草枯而饿死,幸存的亦被杀食而度命。
刘改文不知道这榆中是甘肃全省旱灾最为严重的一个县,饥民随时会倒毙路边。
从百姓哪里他知道这个镇里上一个月就发生过一奇事,一日,镇上专门抬埋死人者,将一名死于镇中的饥民要抬到镇外掩埋,刚到镇外忽遇雷雨,二人弃尸于半路避雨,待雨过天晴回到回原处一看,尸体竟失踪,经寻觅才发现此饥民并未全死,经雨一浇又复苏已蹲土坎下避雨。
刘改文不知百姓传言是否真实,但见到镇里搞卖食的营生者,如街头卖大饼者,均在案头放刀一把,说是防备饥民抢夺。
当然,就算刘改文有善心,也不敢把携带的食粮分给饥民,这可是队伍半个月的补给,从此之后,他们这支部队全部绕村镇而过。
另外,刘改文这支侦察分队身穿百姓,又是个个备枪,还有多匹高头大马,多猜是悍匪也没有人来惹。
不过刘改文提醒自己,回去后记得给徐远山说说这种状况,至于徐远山和红一方面军如何考虑就不用他这个小连长去想了。
这支小分队在刘改文带领下,通过兴隆山进入了黄土塬地。
兴隆山在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典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塬地分界处,刘改文带队出山后往西去,绕过县城再朝北走。
根据徐远山截获的情报,国民党军队在榆中县城北边十公里的夏官营城堡设立了武器弹药军火库。
甘肃中部的兰州和榆中县,历史上前往西域、青藏高原的大军,都是从兰州渡黄河的,所以在兰州及周边的榆中县就建有许多远征大军休息的营地。
后世去过西安和兰州的游客,细心一点的,就会发现西安市的地名里带“坟”的多,比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老校区就在“吴家坟”;而兰州市的地名里是带“营”多,在市区繁华热闹地段有费家营、柳家营、陈官营;在市区边上有清水营、太子营等。
但兰州市的营还是不及榆中县的营多。
那榆中县有多少“营”呢?传说是有七十二营。
但名声最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