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让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头痛的,在通源县东南附近出的那股红军部队,就是徐远山率领的龙组部队。
以往国民党军队与红军交战中,最怕就是这种战斗力强悍,而且使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术的红军部队。
兵力少了围不住,兵力多了追不上。
因为,民国的交通状况,国民党军队的行军作战模式非常坑爹。
小部队一天最多能走五十公里,大部队只能走三十公里。
当前面出现红军部队,朝目标赶去的国民党军队拼着命追的时候,红军又转移了,以国民党军队每天追击行军距离不过三十公里速度,绝大多数时候是在人家屁股后面吃灰。
这也是红军五次反“围剿”中,前三次轻松取胜的原因,但最后蒋秃子发狠了采用“堡垒铁锁合围”方式而且惨无人道摧毁苏区一切经济基础才把红军逼出了苏区,当然也与对方屁都不懂的战地最高指挥官“李德”绝佳配合有关。
但在甘肃通源这里,朱绍良真拿徐远山没有多少办法。
少一些兵力的部队,人家就更敢硬扛,大部队一动人家早就知道,而且甘肃通源、陇西、秦安及定西等县属于山区,靠近通源县的是山不险坡不陡,到处四通八达,走哪都行。
王均的第三军第七师21旅的一个团得到有一股四百多人的红军部队进入通源县消息后,就从县城追了过来。
第七师的师长是军长王均兼任,部队装备也好,追来的这个团每营有一个迫击炮排三门82迫击炮,一挺民24重机枪,算是中央军排上号的主力部队,当然该团官兵也是很骄傲。
民国时期,1935年前82迫击炮能装备到团级部队的,已经是中央军中上的主力部队,装备到营的就是绝对主力。
原因是,迫击炮还是太少了。
1923年中国上海兵工厂首次仿制英式“斯托克斯试”迫击炮成功,命名“沪式”82毫米迫击炮,全炮重68千克,弹重千克,最大射程千米。
1931年,金陵兵工厂对“沪式”82毫米迫击炮进行改型,其中又参考法国“布朗得”迫击炮的优点,定型后的产品被命名为“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成为当时国造82毫米迫击炮的制式品种。
到1934年下半年开始正式生产。
虽然说82迫击炮最大射程超两千米,但作为刚出现在军队里不久的这种82迫击炮,只能在千米以内用目视方式开炮,再远的话打出去的炮弹连炮手都不知道了。
自从缴获了两挺重机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