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2日,秦岭山区,民国时空。
夏天的秦岭,极为凉爽。
离开子午镇两天后,李谷一等10名徐远山弟子随着张池明、吴伟率领的红二十五军特务营到了秦岭山中的红军营地。
秦岭山中本来人就少,现在却是见到满山遍野的红军战士。
因为同龄的原因,在两天行军中这些弟子与红小鬼们相处也是很融洽,特别是四名女弟子的药箱都是被战士们抢着背。
这也让这些女弟子感到了温暖。
返回路上所用的时间比较长,除了张池明要照顾神医的弟子外,也考虑特务营的这些小战士已经急行军两天一夜,回来就缓些也便于体力恢复。
特务营的战士全是牺牲的红军家属和后代,年龄在13岁至17岁,所以特务营又称为少共先锋营。
而且往回走也不像去子午镇时那样执行任务的紧迫,正常行军能够让战士缓上一口气。
不过张池明还是派了两名通讯员跑在队伍前面去给军长汇报,徐海东真不白夸他懂事。
简简单单的一个举动就多救了不少伤员。
准备指挥袁家沟口伏击战的军政委吴焕先,战斗还没有打响就收到老徐的传话。
吴焕先被战士称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魂,是因为他曾是第三任军长(第四任军长是徐海东),后任政委,担任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时间最长,而且每战他和徐海东一样都是冲在第一线。
但另一方面,红二十五军中徐海东的话语权也极大,就是徐海东除能打外他还是军级领导中年龄最大34岁,其他的政治部主任郑位三33岁,军长程子华30岁,参谋长戴继英29岁,政委吴焕先28岁。
传过来的话也很简单。
就是此战后所有伤员简单包扎就立即北运到军部医院救治,同时把以前因为受伤行动不便就地安置的伤员也要北运。
虽然吴焕先不知道其中的缘由,等袁家沟口伏击战下午2时结束后,吴焕先照老徐说那样立即组织战士和俘虏把伤员北运。
正好就赶上随特务营到来的徐远山10位弟子。
这一波运过来的伤员就有近五百人,其中陕军伤员三百多人。
伤亡基本是在最后的冲锋时产生的。
现在问题又出来了,除了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伤员,陕军的伤员救不救?
此前,每次战斗俘虏陕军士兵伤员,红军只是就地将这些伤员和其他俘虏就地释放,因为红军确实没有救治条件。
红军最缺乏药品了。
吴焕先虽然是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