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先例,李世民跨海东征,消灭了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所以当年,清国也可以用同样的计谋,跨过大海,直扑中原。
登州兵变,孔有德等人的变节,不但带走了大明最为精锐的神机营,同时也带走了大明最为精锐的登莱海军。所以对于当时的清国来说,跨海不是一件难事。
绕路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陆上,寻找长城防线的薄弱环节。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大同、宣府和薊镇,就是三片护胸甲。其中的任何一处,一旦被突破,中国腹地,将直接暴露在关外铁骑面前。
山海关则只针对东北方向的满洲铁骑。但人家满洲铁骑,数次突入关内,皆是选择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北古口和薊镇而来。
从山海关到薊镇几百里路,对于骑兵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王朝一旦崩溃,一座山海关,是根本解救不了的。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京城破,大明灭亡。失去根基的山海关,只有一支空壳部队,粮草断绝,人员物资也无法得到补充,将不战自溃。
所以当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依附李自成,二是依附多尔衮,第三就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仁义的标准,是士大夫制定的。所以别人想得到仁义的名号,必须符合人家士大夫的口味。而吴三桂却是武将,和士大夫不是一路人。
况且当时士大夫已经投降李自成。作为敌手,李自成不可能喜欢吴三桂。在他掌控之下的士大夫,自然不会把高尚的名号,送给吴三桂。
所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对当时的吴三桂来说,就是个笑话。
而李自成和多尔衮,都是明国不共戴天的仇敌。所以吴三桂不管依附谁,对明国来说,性质都是变节。
李自成要的是投降,多尔衮要的却是同盟。两者一比,多尔衮的策略,显然更高。对于气节二字,在吴三桂眼里,只是个虚名而已。
所谓的民族认同感,如果尊严得不到保障,无论是任何人,都不会产生感情。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抄了吴三桂的家,抢了陈圆圆,竟然还要吴三桂去投降。
所以当时无论是谁,处在吴三桂的位置,只要脑袋没坏,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多尔衮。
曹继武的一番剖析完了,吴三桂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故吏遗臣,骂我吴三桂者,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和龌龊。”
“遗老遗少,骂我吴三桂者,皆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低能和无知。所以单凭这一番话,三桂拿你当兄弟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