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从前没有网络、只有实体书的年代,作者要获得读者回馈,要写完、投稿、修文、出书、上市,然后再收读者回信,中间这个时间差有可能长达一两年。作者和读者是不同步的。也许作者当时当下抓耳挠腮地觉得我这段写得真好啊,想找人瞧瞧——对不起,你有保密协议,你得先写完再说。等读者买到书以后抓耳挠腮地觉得作者这段写得真好啊,再吭哧吭哧写了回信表达他的感动之情时,作者连自己写过什么都忘记了。
连载就不一样了。作者写一段发一段,立刻得到读者的打call,他就会动力满满:嗯!我要继续写下去!或者文章有什么问题,读者看着不对劲了,他也能从读者的抱怨或者数据的落差中得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读者和作者变得日趋同步。
网络连载拉低了当作家的门槛,把作者请下了神坛,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以前的读者哪儿知道哪里去找作者,现在,作者却是他们一插网线就能交流沟通的大大、太太了。
不过,这样的及时回馈,对作者有利也有弊。
如果作者吭哧吭哧写了几个钟头,发表到网上,一点儿水花都没有,那他立刻就要怀疑人生了:是不是我写得太烂?若是意志不坚定的人,他可能没过几天就心灰意冷、金盆洗笔了。
他还有可能因为读者的好恶,决定自己的写作走向,为了讨好读者而局限了自己的题材、行文、眼见和高度。
更加要紧的是,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扯下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变成读者触手可及的角色以后,近而生亵。日趋频繁的交流中,作者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读者把他们当做神来崇拜,结果发现他们只是普通人,有性格上的弱点,这个落差很多时候是无法被谅解的。所以网络时代的作者不但要承受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检阅,还要承受读者对人品的考察。
人是很难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环境中修炼成神的。
前网文时代的作者们,与编辑一道在黑暗中摸索数年,最终破茧成蝶,这是网络作者没有过的经历。网络作家一出生就夭折,或者一出生就被鲜花和掌声、荆棘与黑子环绕,这都会给他们的心性带来不一样的磨砺。
也就是任明卿本身神格已稳,所以庄墨敢把他放出去连载。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尽可能不让任明卿与读者接触太多。庄墨把存稿丢给了小编辑去更新,作家号也不让他登录,平时只选点好评截图给他,让他高兴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